LOADING

枸杞你真的喝对了嗎?和它一起泡天生绝配,排湿又给肝肾「洗澡」

养生有道2小时前更新 小小虎
8 0
手机卡
枸杞你真的喝对了嗎?和它一起泡天生绝配,排湿又给肝肾「洗澡」

我常跟学生讲,十有九失,失久必伤肝肾。这话放在现在的人身上,真是一点不假。

你们想想,早上起床浑身沉的像绑了铅块,大便粘在马桶上冲半天;下午没做什么就累的想躺,头发油的快,脸上还冒痘——以为是累着了,其实是湿气缠上了肝肾,在偷偷求救啊。

中医讲究君臣佐使,食材得找对搭档才有用。很多人知道枸杞补肝肾,可单独吃反而越补越湿。不是枸杞错了,是没找对他的天生一对。今天我就跟大家好好说说,这枸杞配什么。每天泡水喝,能把湿气排干净,还给肝肾洗个澡

我在《人记黄帝内经》里反复强调,湿气不是你们以为的喝多了水,那是水湿代谢失常的脏东西。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,水越积越臭,湿气就是身体里的臭积水,黏黏糊糊的,堵在哪,哪不舒服。

那这湿气是怎么来的?

首先就是饮食伤脾。你们天天吃生冷的冰饮、刺身、凉拌菜,还有那些甜蜜的蛋糕奶茶。我常说,生冷是脾阳的杀手,脾阳一弱,运水的力气都没有,水湿怎么排得出去?

再就是作息伤肾。现在人熬夜,凌晨一两点还不睡。肾主水液代谢,它就像身体的排水泵。熬夜把肾熬虚了,泵转不动了,湿气自然排不出去。

还有环境。夏天待在空调房里,冬天住一楼潮湿的地方,湿邪从皮肤钻进去,和身体里的内湿凑在一起,更是难除。

为什么说“湿重必伤肝肾”?你们得先明白,脏腑是联动的。

肝主疏泄,就像身体里的疏通工。肝要是疏通得好,脾才能好好运水。可你们爱生气、熬夜,肝堵了,脾的运水能力也跟着下降,湿气反过来又堵肝,这就形成“肝湿互伤”。

我见过不少人,天天唉声叹气爱发火,同时大便黏肚子大——这就是肝不疏泄、湿气堵脾的样子。这时候光疏肝没用,得先把湿气排了才行。

再看肾。肾主水液代谢,是排水泵。肾的阳气足,才能把脾运好的清水送到全身,把废水排出去。可你们久坐不动、作息不规律,肾阳气虚了,泵转不动,湿气就像泡在肾周围,把肾泡在泥水里,时间久了,肾能不虚吗?

我警告过很多人,湿气重的人,十有八九有肾虚,不是阴虚就是阳虚。因为湿气会耗肾阳、伤肾阴。这可不是小事。

你们别等湿毒把肝肾伤透了,才想起调理身体,早给你们发信号了:

先说身体上的——早上起床腰酸背痛,脚踝按一下陷进去弹不回来,头发油的快,耳朵里老是有湿耳屎,这些都是湿气伤肝肾的信号。

消化上更明显——吃一点就腹胀,大便粘马桶冲不干净,舌苔厚的像铺了一层东西,嘴巴发黏没味道,这都是脾湿连累肝肾的样子。

精神上呢——白天没精神,想睡觉却睡不成,记忆力越来越差,眼睛干涩,看东西模糊。要知道,肝开窍于目,肝失伤了,眼睛能好吗?

还有生殖方面——男性尿频、阴囊潮湿,女性白带多、月经推迟、痛经,这都是湿邪阻碍气血运行,影响肝肾功能的表现。

皮肤也会说话——脸上长湿疹、痘痘,尤其是下巴和脸颊,这对应着肝肾虚;皮肤搔痒,忍不住抓,这都是湿邪想往外透的样子。你们可别不当回事。

要说枸杞,很多人只知道它能补肝肾,可90%的人都没搞懂它的药性。我在《本草备药》里跟学生讲过,枸杞性平、味甘,归肝、肾经。它不是什么热性补药,是平补的,就像温水一样,补肝肾却不燥,适合长期吃。

它的核心作用有3个:

第一是补肝肾之精。肾藏精,肝藏血,枸杞能填精补血,给肝肾干活的原料。比如你们眼睛干涩、头晕,那是肝血不足,吃点枸杞就能缓解。

第二是益精明目。肝开窍于目,肾藏的精会往上运到眼睛里。所以老人眼花、年轻人看东西模糊,常吃枸杞都有帮助。我也常让学生吃枸杞护眼。

第三是助代谢。肾要是燥了,水液代谢就差。枸杞能润肾,燥肾润了,排水能力自然就强,还能间接帮着排湿气。

可为什么有人单独吃枸杞,反而越补越湿?问题出在滋腻上。枸杞性质偏滋腻,要是你们本身湿气重、脾弱,吃了不消化还腹胀,这时候单独吃枸杞,只会加重脾的负担——脾运化不了这滋腻的东西,反而把枸杞变成湿邪,让大便更黏、舌苔更厚。

我常跟人说,湿气重的人吃枸杞,必须配个健脾祛湿的搭档,不然就是给湿气“喂饭”。而茯苓,就是枸杞最好的“天生一对”。

选枸杞也有门道,我教你们3个避坑技巧:

第一看颜色。要选暗红色的,不是那种亮红色的。亮红色的大概率是硫磺熏的,硫磺伤肝,吃了反而害肝肾,可别贪那点好看。

第二摸手感。抓一把枸杞,不粘手、不结块才好。粘手的是受潮了,可能还发霉,霉味伤脾,绝对不能吃。

第三尝味道。要甜中带点微酸,要是纯甜的,可能加了糖,糖会助湿,吃了加重湿气。这点你们可得记牢。

再说说茯苓。这可不是普通食材,是去湿不伤肾的“高手”。我在讲《伤寒论》的时候就说过,茯苓性平、味甘淡,归脾、胃、心、肾经,是利水渗湿药里最安全的,能排水却不伤正气,就像身体里的清道夫,只把脏水排出去,不带走好水。

它的作用也很关键:

第一是健脾去湿。脾是运水湿的关键,茯苓能让脾有力气把湿气运走,还能直接利水,把已经形成的湿气通过小便排出去。比如你们腹胀、水肿,吃点茯苓就管用。

第二是宁心安神。心主神志,湿气重了会扰心,让你们失眠、心烦。很多失眠的人,我在方子里都会加茯苓。

第三是护肾。茯苓能淡肾利水,减轻肾的排水负担,同时健脾还能间接补肾——脾是后天之本,脾好就能给先天的肾供能。所以茯苓是脾肾双补的好东西。

那茯苓为什么能跟枸杞搭?这就是中医的配伍智慧。

首先是“一补一泻,不偏不倚”。枸杞补肝肾之精,但滋腻;茯苓健脾祛湿,但不燥。两者搭在一起,茯苓能化解枸杞的滋腻,让枸杞的营养被好好吸收,不变成湿气;枸杞能弥补茯苓的偏泄,让茯苓排湿的时候不伤肝肾的精,做到“补而不滞,泄而不伤”,这平衡就找对了。

再就是靶向肝肾加湿。枸杞直接作用于肝肾,茯苓通过健脾间接作用于肝肾,两人手拉手,一边给肝肾补营养,一边清湿气,就像一边吃饭,一边打扫卫生,多痛快。

选茯苓也有两个关键点:

第一看种类。要选白茯苓,不是赤茯苓、茯苓皮。白茯苓能健脾祛湿,还能宁心,适合日常调理;赤茯苓偏清热利湿,适合湿热重的人;茯苓皮只利水,没健脾的作用,不适合长期吃。

第二看质地。要选块状、质地坚实的,别买粉末。粉末容易掺假,比如加淀粉。块状茯苓掰开后,内部细腻没杂质,泡出来的水也清澈没怪味,这样呢才放心。

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枸杞配茯苓就能排湿,还能给肝肾“洗澡”?这里面分3步,我跟你们讲清楚。

第一步,茯苓先打通排湿通道,从脾入手。我常说,湿气的根在脾,脾不运化,湿气永远除不完。茯苓首先作用于脾,帮脾恢复运化功能:一方面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气血,不是湿气;另一方面,把身体里停着的湿气(比如水肿、腹胀里的湿)运到膀胱,通过小便排出去。

这就像家里下水道堵了,茯苓不是直接掏下水道,而是修好下水道的动力泵——脾,让水自己流走。这样排湿不伤正气,适合长期做。

第二步,枸杞给肝肾“加餐”,补精还修复。肝肾是代谢湿气的关键,肝疏泄、肾排水,俩功能弱了,湿气才会停。枸杞作用于肝肾:一是补肝血,肝血足了,疏泄功能就恢复了,能帮脾运湿,还能疏通气血,让湿气不容易堵在身体里;二是补肾精,肾精足了,肾的阳气就足,排水泵(水液代谢)也能转起来,把茯苓运到膀胱的湿气彻底排出去,不反复。

关键是,枸杞的补是针对性的补,只补肝肾的精,不补湿气——因为茯苓已经把通道打通了,营养能直接被肝肾吸收,不变成垃圾。

第三步,两人手拉手,给肝肾“洗澡”,一边清一边养。这“洗澡”不是真的洗,是清除肝肾里的湿毒,补充肝肾需要的营养。我常跟学生比喻,肝肾就像家里的过滤器,用久了会堵(湿气),也会耗损(精不足)。枸杞和茯苓,就是一边清理过滤器的堵物,一边给过滤器加润滑油。

具体来说,茯苓把肝肾周围的湿毒(比如肾里的废水、肝里的湿浊)通过脾→膀胱的通道排出去,让肝肾不再泡在脏水里;枸杞给肝肾补充精和血,让肝肾的过滤功能(肝疏泄、肾排水)恢复,能自己代谢新的垃圾,形成“排湿→补肝肾→肺更强→排湿”的良性循环。

我之前也给人用过这个搭配,就用枸杞10克加茯苓15克,每天煮水喝,再让他少碰生冷、别熬夜。一个月下来,水肿消了,腰酸也好了——这就是平民方的威力,不用贵药,找对搭配就行。

接下来教你们怎么喝这枸杞茯苓水。

先讲基础版的泡水,适合上班族和懒人。配比是:枸杞5-10克(大概15-20粒),茯苓10-15克(大概2-3小块,提前掰碎)。做法很简单:把掰碎的茯苓和枸杞放进保温杯,倒刚烧开的热水,盖盖子焖15分钟(茯苓比枸杞难出味,焖久点才好)。喝的时候可以反复加水,直到味道淡了,最后把枸杞和茯苓也吃掉——茯苓没味道,嚼着吃也不碍事。

我得提醒你们,泡水要热饮,不能放凉了。喝凉饮伤脾阳,反而加重湿气。热饮才能帮茯苓健脾、帮枸杞补精,这点可别搞错。

再讲进阶版的煮水,适合湿气重、肝肾虚的人。配比是:枸杞10克、茯苓15克(还可以加两片生姜,适合寒湿重的人)。做法是:茯苓提前泡30分钟(干茯苓泡软了更容易煮出味),砂锅里放茯苓、生姜(加的话),加500毫升水,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,最后加枸杞再煮5分钟(枸杞煮太久会破坏营养),关火再焖5分钟就行。

煮水比泡水更出药效,茯苓的健脾祛湿成分和枸杞的补精成分能更好释放。湿气重的人(比如水肿、大便黏)、肝肾虚的人(比如腰酸、眼干),每天喝一次,连喝7天就能感觉到变化。

还可以加一样东西,针对不同体质:

比如气血不足的人(脸色苍白、月经量少),加两颗掰开的红枣。红枣补气血,和枸杞茯苓搭子,能补气血、排湿、护肝肾。但红枣偏滋腻,湿气重的人最多加一颗,别多放。

要是湿热重(舌苔黄厚、脸上长痘、口干),加5朵菊花。菊花清热,能化解枸杞的微温,避免上火,还能帮茯苓排湿热。

要是阳虚怕冷(手脚冰凉、大便稀),加3颗桂圆。桂圆补心脾阳气,和茯苓一起健脾,和枸杞一起补肾阳,排湿的时候也不会发冷。

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。但有3类人不能喝,喝了反而伤身体:

第一类是阴虚火旺的人。经常口干舌燥、手心脚心发热、失眠多梦。枸杞偏温,茯苓利水,这类人喝了会加重阴虚,越喝越燥。

第二类是小便过多的人。喝完水就想上厕所,白天尿频。茯苓利水会让小便更多,损伤肾阴,可别喝。

第三类是感冒发烧、有急性炎症的人。比如喉咙痛、咳嗽有黄痰、拉肚子。感冒时身体要抗邪,枸杞滋补会把邪留在身体里,茯苓利水会耗正气,加重病情。等病好了再喝也不迟。

除了喝枸杞茯苓水,生活习惯也很重要,不然喝再多也没用。

饮食上要避开三样伤脾湿的食物,比喝泡水还关键:

第一是生冷食物。冰饮、刺身、凉菜,还有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水果。我常“骂”你们,生冷是脾阳杀手,吃一次伤一次脾阳,湿气就重一次,喝再多茯苓水也补不回来。

第二是甜腻食物。蛋糕、奶茶、巧克力、肥肉。甜能助湿,腻能伤脾,吃多了脾运化不了,直接变成湿气堵在身体里。

第三是重盐食物。咸菜、腌肉,外面卖的菜调料多。盐能蓄水,吃多了盐,身体会流水,加重水肿,还给肾加负担。这些你们可得管住嘴。

运动上我推荐两个“轻运动”,疏肝排湿还不耗气:

第一个是散步。每天走30分钟就行。散步能疏肝,肝疏泄好了还能运脾,让湿气通过汗液排出去,而且不耗气,老人、上班族都适合。

第二个是八段锦里的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。我在人迹里也推荐过,这个动作能拉伸脾胃经,促进脾胃运化,间接排湿。每天做5-10次,配合呼吸——举臂时吸气,落臂时呼气,简单又有效。

你们别去做高强度运动,比如跑步、健身。湿气重的人做高强度运动只会耗气,越运动越累,湿气还排不出去,反而不好。

作息上,3个养肝肾的时间一定要抓住:

第一个是晚上11点前睡。肝在23点-1点排毒,肾在1点-3点排毒。熬夜会打断肝肾排毒,让湿毒留在身体里。喝再多枸杞也补不回熬夜伤的肾,这点你们一定要记住。

第二个是早上7-9点吃早餐。7-9点是脾经当令,吃早餐能养脾阳,脾阳足了,湿气容易排出去;不吃早餐,脾阳会越来越弱,湿气更重。

第三个是下午5-7点喝枸杞茯苓水。5-7点是肾经当令,这时候喝,能把相补肾,枸杞的营养更好被肾吸收,帮肾排水效果更好。

还有两个小动作每天做,帮着排湿护肝肾:

第一个是按足三里。这是健脾第一穴,在膝盖下3寸、胫骨外侧一横指的地方。每天按两次,每次1分钟。按足三里能健脾祛湿,配合茯苓水,效果翻倍。我常说“每天按足三里,胜吃一只鸡”,这话不假。

第二个是泡脚。晚上9点(肾经当令前),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脚,泡15分钟就行。泡脚能温肾,肾阳气足了,排水能力强,还能宁心、帮着睡觉。湿气重的人,还能加一点艾叶或生姜,温湿散寒效果更好。

你们要知道,这枸杞配茯苓的方子,不是什么神奇偏方,是基于“健脾祛湿、滋补肝肾”的中医逻辑来的。茯苓打通脾的排湿通道,枸杞给肝肾补营养,一补一泻,让身体形成良性循环,适合大多数湿气重、肝肾虚的人。

但关键是不能只靠喝泡水,还得配合少吃生冷、不熬夜、多散步。中医讲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,生活习惯不改,再好的方子也没用。

我常说,咱们台湾人讲究“亲人善邻”,对身体的脏腑也该如此——不逼着脾去运化生冷,不逼着肾去扛熬夜的负担,不逼着肝去憋一肚子火气,而是用温和的方式帮他们养。这枸杞和茯苓,就是咱们跟脏腑好好相处的媒介,不激进、不霸道,只是默默帮脾排湿、帮肝肾补精,就像老朋友一样,细水长流地护着你。

我这辈子都在讲中医,不是想让大家都当医生,是想让大家懂自己的身体,会用身边的东西调理自己。这枸杞配茯苓的方子,我希望你们不仅自己用,也能分享给家里的老人、身边的朋友,让妈妈少点水肿,让爸爸少点腰酸,让长辈少点失眠——这才是中医传承的意义,不是藏着掖着的秘方,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的生活智慧。

最后我想说,健康从来不是求来的,是养出来的。不用羡慕别人身体好,你从今天开始,泡上一杯枸杞茯苓水,改改那些伤身体的习惯,坚持下去,你也能有轻松的身体、清爽的精神。

记住,咱们的身体最懂感恩,你对他好一分,他就会还你好十分。这杯简单的水,就是你对身体最好的心意。别辜负他,也别辜负自己。

觉得看文字太累的话,可以选择下载视频观看:
https://www.wuhoo.cn/book/3141.html

© 版权声明
手机卡

相关文章

手机卡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