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Ozon下架上万中国商品链接,欧美品牌重返俄罗斯引发电商洗牌

手机卡

Ozon平台近期大规模下架中国卖家商品链接的事件,以及欧美品牌重返俄罗斯市场,标志着俄罗斯电商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。这一现象的背后,既有地缘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变化,也有平台规则和市场格局的调整。


1. 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

  • 欧美品牌回归:俄乌冲突初期,欧美日韩企业因制裁撤离俄罗斯市场,留下巨大的消费空白,中国卖家凭借高性价比产品迅速填补市场。但随着局势缓和,欧美品牌开始重新进入。例如,阿迪达斯于2025年7月11日向俄罗斯知识产权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,其他品牌也在逐步回归。
  • Ozon的规则收紧:为迎接欧美品牌回归,Ozon平台从2025年7月7日起实施更严格的品牌管控新规,要求26个国际鞋服品牌的新商品链接必须通过品牌真伪审核。此前,部分中国卖家通过伪造授权文件、假冒知名品牌(如阿迪达斯、耐克等)销售商品,平台对此类行为的容忍度大幅降低。
  • 处罚力度升级:有中国电子产品卖家因无法提供真实授权,单日被罚高达200万卢布(约1225元人民币)。平台还允许本土高权重店铺举报竞争对手,导致部分中国卖家链接被批量下架。

2. 中国卖家面临的挑战

  • 品牌授权风险:此次下架潮主要针对挂靠大牌品牌的中国卖家,无品牌的小商家受影响较小。许多中国卖家过去依赖“擦边球”策略(如伪造授权文件)进入市场,但平台规则收紧后,这类行为风险陡增。
  • 合规成本上升:即使恢复链接,卖家需重新投入广告费用(Ozon模板广告起步14000卢布),且原有店铺权重和评论数据被清零,导致流量和销量断崖式下降。
  • 竞争加剧:欧美品牌回归后,凭借品牌溢价和本土供应链优势,可能抢占中国卖家的市场份额,尤其是在服装、电子产品等品类。

3. 俄罗斯市场的结构性变化

  •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:2024年俄罗斯电商市场规模已达866.03亿美元,增长率保持15%-20%。但市场集中度极高,Ozon和Wildberries两大平台占据80%份额。
  • 政策与监管趋严:俄罗斯政府正在推进《平台经济法》草案,要求平台严查商品信息、打击假货,进一步抬高市场准入门槛。
  • 消费者需求升级:俄罗斯消费者对正品率、物流时效和售后服务的要求提高,倒逼卖家优化运营能力。

4. 中国卖家的突围路径

(1)合规化转型

  • 获取正规授权:与国际品牌合作或申请本土品牌授权,规避知识产权风险。
  • 与本土品牌合作:通过联名或代工模式,利用Ozon对“正品”的流量倾斜抢占市场。
  • 完善合规链路:严格遵守平台规则,关注差评处理、退货率等细节指标,避免触发风控机制。

(2)发挥供应链优势

  • 产品本土化:针对俄罗斯消费者偏好改进设计(如保暖性、功能性)、增加本地文化元素。
  • 成本控制:利用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价格优势,推出高性价比产品,与欧美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。

(3)优化物流与服务

  • 利用保税仓:通过俄罗斯邮政或其他本地物流商的保税仓试点,缩短配送时间,提升客户满意度。
  • 售后服务保障:建立本地化的退换货体系,降低平台对店铺的负面评价风险。

(4)多元化市场布局

  • 开拓新兴市场:减少对俄罗斯单一市场的依赖,向中东、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产能。例如,中国对沙特、泰国的汽车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分别增长45%和32%。
  • 探索新赛道:避开服装、电子产品等红海品类,转向家居、母婴、健康等需求旺盛的细分市场。

5. 长期趋势与启示

  • 规则主导权争夺:俄罗斯通过技术标准(如欧Ⅵ排放、GOST认证)和政策(如《平台经济法》)逐步夺回市场规则制定权,中国卖家需提前适应更高的合规要求。
  • 中企出海的警示:过度依赖单一市场(如俄罗斯)存在较大风险,企业需构建多元化的全球布局,同时加强本地化运营能力。
  • 平台与卖家共生关系:Ozon的清理行动短期内对卖家不利,但长期看有助于提升平台信誉和消费者信任,最终可能带动整体交易增长。

Ozon的下架潮并非偶然,而是俄罗斯市场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规范化”过渡的必然结果。中国卖家若想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,需加速合规化转型、深挖供应链优势,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。这场洗牌既是挑战,也为有准备的卖家提供了重塑竞争力的机会。

© 版权声明
手机卡

相关文章

手机卡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