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nus被美国外资投资审查委员会(CFIUS)的反向审查机制(Reverse CFIUS)调查,成为近期中美科技监管博弈的焦点事件之一。

- Manus是一家中国AI初创公司,2025年3月宣称推出“首款通用型AI-Agent”,但被业内质疑为“AI套壳”产品(即整合和调用其他已有AI模型,缺乏核心技术)。尽管如此,其估值在4月融资后飙升至5亿美元,由美国老牌风投机构Benchmark领投。
- 触发Reverse CFIUS调查的原因
- Reverse CFIUS规则生效:2025年1月2日起,美国正式实施Reverse CFIUS新规,限制美国资本流向中国的AI、半导体、量子信息技术等“关键领域”,尤其是涉及“高端技术”的投资。
- 融资时间点敏感:Benchmark对Manus的投资发生在2025年4月,接近豁免期限(2025年1月2日前完成投资可豁免审查)。若投资被认定为违规,可能面临强制剥离或罚款。
- 技术门槛争议:Reverse CFIUS的禁令门槛包括:
- AI系统的“开发”(设计、实质性修改);
- 训练运算量≥10^23(即“10的23次方”浮点运算)。
Manus是否满足这两个条件成为调查核心。
争议焦点
- “调用”是否构成“开发”?
Manus被指仅通过“缝合”现有AI模型(如调用OpenAI、Anthropic等大模型)提供服务,并未进行实质性设计或修改。美国监管部门需判断“调用”行为是否符合“开发”定义。 - 训练运算量是否达标?
- 若仅计算Manus自身模型的训练量,可能远低于10^23门槛;
- 但若需合并计算其调用的底层AI模型的训练量(如调用已训练好的大模型),则总运算量可能超标。这一问题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解释。
- 投资豁免的可能性
Benchmark的投资时间接近2025年1月2日豁免期限,若基金成立时间早于该日期,可能符合“官方豁免”条件。但美国监管部门可能对“接近豁免期”的投资严格审查。
对行业的影响
- “AI套壳”企业的合规风险
Manus事件警示大量依赖“调用”或“微调”第三方AI大模型的中国创业公司:若美国将此类模式纳入监管,融资可能受阻(尤其是美元基金退出风险加大)。 - 企业应对策略
- 业务切割:部分企业加速将总部迁至新加坡、调整股权架构,减少中美业务交叉(如Manus宣布迁总部并优化中国员工)。
- 数据合规:规避美国《行政令14117》(限制中国获取美国敏感数据)的影响,需严格管理数据访问权限和跨境传输。
- 融资路径调整:未来可能更多依赖人民币基金或规避敏感领域。
- 监管趋势观察
- Reverse CFIUS、CFIUS(传统外资审查)、14117号令等多重规则叠加,迫使企业“选边站”或“多线合规”。
- 美国执法尺度的模糊性(如“开发”和“合并计算”的界定)为企业埋下不确定性风险。
潜在结局与启示
- 若Manus过关:可能通过豁免条款或监管部门认定其不构成“受限业务”,但未来类似案例的监管门槛可能进一步收紧。
- 若触发禁令:Benchmark可能被迫剥离股权,Manus需调整业务模式(如转向非美国资本或技术),并加速海外布局。
对其他企业的启示:
- 技术积累优先:避免单纯依赖“调用”第三方模型,需构建自有技术壁垒。
- 提前规划合规:评估业务是否触及Reverse CFIUS门槛,调整股权架构和数据策略。
- 关注监管动态:密切跟踪美国对外资和技术流动的政策变化,预留应对时间。
Manus事件不仅是单个企业的挑战,更是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全球AI企业合规战略的缩影。未来,技术自主性、数据主权和资本路径选择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变量。
© 版权声明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